“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秩序和知识体系,区别只是在于够不够纯熟和完善。
道法术器四个维度来讲,越是向外扩散的层面越是细节繁多,所以先从底层思维,也就是认识/觉悟或者说是“道”的层面来开始,树高千丈,先固根基。尽量的简单和通俗,所谓大道至简,越起关键作用的地方越是简单,人们也越容易忽略。
一瓶香水的材料成本只占3%,各种香水的配方区别也是只占3%,人和人的区别呢?也仅仅是思维或执行上根本的很小的差别。
上期说了向内的,对自己来讲的三种底层思维:如何观察分析以定位,如何拆解逆推以执行,如何取向根本价值换算来落实。今天盘点三种向外的底层思维。
第一:人性需求思维
拆分为两块就是:人性+需求层次。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自私?你的答案是什么?
关于人性的分析,历久弥新经典不少,我们先看看经典传承中对人性的分析,或许我们能观其大略,感受一二。
佛学中佛家说的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在人类活动中,这八点是"永不没落的番号"。
基督学《圣经》中对人性之恶罗列出七宗罪:傲慢,嫉妒,懒惰,贪婪,暴怒,暴食,色欲。这七点是在营销界是永不言明的“十步一杀”。
我们的根本传承:道家说:“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一人之身,既数变矣。"—《淮南子》;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庄子》。
儒家为道家的延乘和分流,如果说道家是出世看人性的话,那么儒家就是入世看人性。至于本善,本恶还是本自私我觉得就像道家思想的说法:一身以变,它是动态的,就像日月,人性有黑暗和恶的一面,同样更有人性光明的一面。
对于佛家,基督,道家或是儒家对于人性的细解,结合创业思想和营销逻辑,随后再单独分析,暂不赘述。
再个就是结合大家都熟悉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由下向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感性)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所做的产品/服务或者活动营销从定位出发都会结合人性特征,考虑目标人群的不同环节的不同需求。
第二:周期和概率思维
不管是从用户的立场出发,还是从服务方的立场出发,都遵从漏斗规律。
比如,正向:有100个人想买某个产品,可能有10个人能找到你,1个人最终购买。
反向:你发送或投入的展现展示量,向1000个人展示你的产品,可能100个人会感兴趣,10个人会最终在你这里购买。
而这些都是在不考虑场景,时间,需求节点和强度下的理论模型。
概率思维告诉我们,在创业和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如何去做和如何去搭建自己的整个推广框架。或者高产如母猪,量大出奇迹。又或者如小李飞刀,弹无虚发,百发百中。...
就像人的成长一样,每个用户对你产品服务的强度都有一个周期,每个行业也一样,这就促使不断的更新迭代。
第三:复盘优化思维
复盘优化是从由外的反馈,对内调整,匹配向外的适配度。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曾国藩父亲去世,虽发丁忧折子请假回家守孝,他用一年时间,复盘优化了自己过往的问题,找到了事情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在复出后不断实践。这个节点是他成就大业的关键转折,成为中兴之首。可见复盘优化对于个人,对于组织,对于事务的作用力是多么的强大。
“用同样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期望获得不同的结果,叫做神经病”。同样的事你试验一百次结果都一样,那第101次希望你先仔细的复盘优化,找出关键节点在哪里。
复盘就是在头脑中,或者找张纸把过去阶段做的事情重新“过”一遍,越详细效果越好。结合逆推和拆解思维,日常计划及时复盘,每天总结。阶段性目标每解决一个就要复盘,复盘可以持续提高系统思维和战略规划。关键点:复盘是向内寻找力量的过程。避免一个误区,把脑子里“想过了”的当做“做过了”。
总结,今日盘点的三种底层思是:人性需求;周期概率;复盘优化。六种基础的底层思维通识,并不独立成效,每个人,每件事情的流程都是多元立体的,形成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