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从军三载,或许是故事较为生动,亦或是感情颇为真挚,我竟出乎意料地拿出上衣口袋里充当“文人墨客”的道具,书写下这份追溯时光的回忆:
我是卜丁一,安徽滁州人,曾是一名忠于吃喝玩乐的“不羁青年”;他叫王友为,湖北荆州人,据他所说曾是一名忠于健身热爱学习的“三好青年”。两个极端两种生活方式两类人,这碰上了不得炸的通透?
早在新兵连便“身名在外”的我们不期而遇被分到同一个中队,迎来了属于我们的第一年。由于个人主义太过强烈加之地方习气“初显矛头”,下连第二个月就倍受老兵们的关注,导致前期“伪装”换来的较好风评付之东流。或许是臭味相投的原因,我俩一致把问题归咎于“制度太过死板”, 或许是彼此过于个性独特,统一战线的我俩竟在拌嘴中度过了第一年,多亏当时的“君子作风”,只动口不动手,不然我大抵是要吃亏了。
在不断地磨合、争吵中,我们也如期地挂上了“二条”,或许是成为老兵后的自我救赎亦或是想让新同志知晓他们的老兵也是“yyds”,2020年9月的某一天,我和他决定坐下来好好地聊一聊:大抵是新兵时“伪装”的辛苦,即将成为老兵的我们兴奋不已,虽说当老兵令人兴奋吧,但接踵而来的却是属于老兵的那份责任与担当,我俩又不愿比任何人差,更自认为我们是新时代的产物,我们的方式更能带好新时代的兵,就算不转士官,也要在中队留下我们的影子,不负新同志的那一声“老兵”。那晚的月光皎洁通透,更是照亮了我俩第二年前进的道路。这一年,我们懂得了责任与担当,也成功做到了由一名懵懂新兵向合格老兵的转变。
“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选择影响过程,亦可能决定结果,你俩深思熟虑一番再给我答复吧”“
不,班长,就算我回到地方再苦再累,也不想在这儿过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了”。口头上的固执决绝并没有影响我们工作上的积极认真,我俩依旧是中队官兵心中的“可造之材”,领导、班长依旧以“军中之母”的身份苦口婆心地劝导着我们,中队也始终秉承着建队育人的原则培养我们。日子一天天临近,“坚硬的城墙”也在一点点剥离,通过教导员在倒计时日子里结合部队形势、地方形势和个人能力发展前景的“三连谈”,我俩进行了第二次的促膝长谈:或是第一次帮带新兵的感受与经验,他享受到了这种帮扶他人的成就感,新兵们不错的表现也更加坚定了他对自身帮带管理方式的认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走上骨干岗位,为中队的人才培养及中队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我呢,前期因中队培养,在保持自身军事素质的前提下,加入了乐队并担任鼓手一职,也希望在转改士官后将其发展为群众性文化生活,为中队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让中队官兵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说干便干,我俩于同一晚递交了转改申请书。
实话实说,肩上的枪还是比较有压力的,与义务兵的区别更是不言而喻。不负民主评议的票数第一,不负中队官兵的信任与期待,他不再自以为是斤斤计较,也不再因看不过眼而狠狠抨击。朝霞洒落,营区里回荡的满是他嘹亮硬气的口令;月光沁凉,空无一人的训练场上永远是他自学“四会”教学法的身影。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毫无集训经历的他通过筚路蓝缕的精神成功追上预提士官们的脚步,打下扎实健全的地基,成功晋升执勤二班副班长一职,走上他梦寐以求的管理岗位。
而我则是另辟蹊径,在乐队灵魂人物退伍的情况下,抱着不让中队自有文化流逝的精神毅然决然地扛起这份责任,在知晓总队安排“文化骨干集训”后,积极主动向党支部提交申请参加集训。通过两个月行而不辍的学习,在学有所成的情况下,归队后极力发挥自身作用,在保持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成功将一盘散沙的乐队做以整合涅槃重生,并且结合官兵日常生活大胆创词,为中队谱写下不同形式的“队歌”在支队打下“名声”。因工作表现及态度端正,成功评为大队一季度“军旗下的尖兵”。
+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三年的军旅生涯,注定会成为我们滚烫青春里最沸腾的篇章,它目睹了懵懂、无知、叛逆,也见证了改变、拼搏与奋进,更让我们的青春在奉献中愈加厚重,在拼搏中更加精彩,我们会竭尽全力在本职岗位上发光,让这“青春之火”燎原激扬!(作者:张磊 卜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