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过生日,儿子收到一个带锁的日记本,是好朋友送他的。
他很喜欢,很珍惜。
收到后,马上就利用起来,连着写了几篇日记。
之后,日记本的锁再也没开启过,我还调侃他,是不是密码都忘了。
偶尔,我会提一句他,是不是让日记本见见光,写一写,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他都一口回绝。
我发觉,对他来说,只要不是自己自发的,老师要求的事情,都很难被推动。
他若不是真正热爱,真正喜欢做这件事,我催他,逼他,即使用其他方法诱导他,对他来说,都是屈从。
这有可能会让他惧怕做这件事情,失掉“写”的兴趣,失去“写”的能力。
写作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
很多人,即使成年了,“说”很在行,说起来,头头是道;
“想”也没问题,满脑子都是点子、思维;
但要说到“写”,大部分人会犯难,会退却。
更难的是,长期写,不停地写。
所以,作家们都是令人敬佩的,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地输出自己的思想、作品。
我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每天坚持写,日拱一卒,把写作变成习惯。
而写日记就是练基本功的最好方式。
多写,多练,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词汇的掌握能力就会越来越强,逐渐地,写作也就越发的得心应手。
可惜,期望只是期望,在现实中,不可行。
他回绝后,我只好作罢,也不得不作罢,只得等待下一个时机出现。
我相信,只要他写作的原始动力还在,他没有对写作产生不好的感受,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这个时机,经过漫长的等待,出现了。
上周开家长会,会上,老师提议,书面作业大部分会在学校完成,回家后,就干两件事,阅读和写日记。
我接收到这个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儿子,居然顺理成章地就被接受了。
真是父母说千万遍,磨破嘴,抵不上老师一句话。
日记之旅就这么重新启动了。
写了2天,到了周六日,忙起来、玩起来,两天没写。
昨晚我提醒他,日记没写,他回复我,给自己定了规则,周六日不写。
我没死心,继续鼓动,日记要天天写才叫日记,周六日这么多活动、内容,值得记录下来。
他回我,《米小圈上学记》也是北猫老师的日记,也没有天天写。
我一想也有道理。
我希望他能养成“写”的习惯,培养他“写”的能力,而这需要把时间拉长到10年。
因此,这是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内绝不可能达到。
如果是长期主义,以10年期为目标,那么就不用关注他一两天、甚至10来天没有完成。
而更应该去关注,一周,他完成了多少,一个月,他完成了多少,一年,他完成了多少,10年,他完成了多少。
只要写的次数,超过没写的次数,就很不错。
想到这一点,我又释怀了。
坚持,并不是天天都做到,才叫坚持。
能做到天天坚持,需要极大的兴趣驱动,还需要高度的自律来约束,对于他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而言,这是不合理的要求,他无法做到。
那么,他能做到,写5天,休息2天,间歇性向前,也是一种坚持。
而且,现在处于刚刚起步,培养兴趣的阶段,一切以保护兴趣为原则,能让他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轻松自在地完成,逐步养成习惯,就很好了。
所以,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把焦点集中在结果上,今天种树,明天就想摘果,而忽略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渴望速成的时代,我希望自己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找好自己的领域,做个5 年、10 年,甚至是贯穿一生。
我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也是如此,以长期为目标,关注长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