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篇作文的开头怎么写啊?”
”老师,是先写原因呢,还是先写结果?”
一到作文课,便有一群小家伙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
不要说小学生写作文觉得头疼,作为孩子们的老师,也特别害怕写文章。这不,一放暑假,校长便给老师们布置作业了:1.看三本可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书籍,推荐阅读著名教育家的作品,比如陶行知、于永正、苏霍姆林斯基等的作品;2.写两篇读后感,开学后交到教导处。
听到这里,老师们一下子由放假带来的兴奋变得发傻发愣了。看完三本书已经颇感艰难,还要写两篇读后感,岂不是难上加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老师们写文章最难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开头。正如许多小学生写作文不知如何开头一样。要是有一种万能的开头模式让你套用一下,那该多好啊!
今天,我真的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里找到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开头法,那就是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方法。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是美国作家布兰登.罗伊尔的著作,书中介绍了20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原则,我们只要按照这些写作原则,反复不断地使用,就可以掌握这些写作技巧,让自己也可以写出令读者喜欢阅读的好文章。
书中的第1个原则就是: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法。
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写作法呢?
”自上而下”的写作法,就是先写总结,开门见山,把最重要的部分或者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最前面。
这种开头方法,首先告知读者文章大意,再提供支撑观点的事例或细节,这样读者就不必猜测作者的中心思想。
这种开头方法通常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但我们只要掌握了这种开头方法,就几乎不用再惧怕”开头难”的问题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作类别,大多是说明文、议论文,包括报纸文章、大学论文,商业备忘录和书信等。
说明文通常解释且总结一个主题或事件。写作说明文时,不宜向读者隐瞒结论,应开门见山地给出结论,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把戏。所以,把总结或结语放在开头而不是放在结尾,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并阅读下去。
作者在书中强调,说明文的写作重点应该自上而下,采用倒三角的结构,倒三角形上端的宽基座,就相当于文章开头给出的总结论。
多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写作
避免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写作
比如下面描写母子之间的对话,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就让人清楚明白,而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会让人不知所云。
较差版:
妈妈对儿子说:”乖儿子,你下午上街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一个忙?你开小电驴上街,到二农贸的中央街最东边,那里有一间文具店,你帮我买一瓶液体胶水回来,我有用。”
较优版:
妈妈对儿子说:“乖儿子,你下午上街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需要一瓶液体胶水。你可以骑小电驴到二农贸中央街的最东边的文具店去买。”
作者为什么建议使用“自上而下”的写作原则呢?
一个原因是,把结论放在开头或者是接近开头,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把结论放在最后,读者读了开头完全不知道内容引向何处,会感到郁闷。
另一个原因是,当我们投稿的时候,如果所写的故事超过额定篇幅,编辑会将文章从后往前砍掉。所以结论一般不会出现在最后几行。相反,最后通常都是些无足轻重的细节。
可见,无论是写作还是日常对话,都要遵循结论先行的原则。开门见山表达观点的结构,更利于准确表达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