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读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感想

发布时间:06-28 阅读量:88

本周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这个书名的中文翻译“毒化”有点吓人,其实英文书名的本意就是“影响”的意思。本书核心观点是,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提供的便捷丰富的信息过程中,正在牺牲以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为代表的高级能力。互联网正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代价却是正在丧失的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全书选取了大量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互联网导致的智力后果和文化后果都进行了充分阐述。作者认为,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印刷图书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互联网则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这种做法的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即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追求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

我们的大脑正在丢失

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具有隐喻特征的科幻小说场景——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结尾,由于超级计算机哈尔操作失误,船长差点葬身外太空,怒不可遏的的船长一气之下要拆卸控制哈尔的人造大脑的存储器电路。于是机器人哈尔最后绝望地喊道:“戴夫,我的神志要丢了。我能感觉到,我能感觉到……”这个场景,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互联网兴起之后我们人类大脑正在经历的一切——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大脑正在丢失,某些东西正在熔化或者改造我们的大脑。只是现阶段我们的神志还没有完全消失,跟机器人哈尔发出的绝望呼号一模一样,“我的神志要丢了,我能感觉到…..”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我们不再以过去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尤其体现在阅读上。全神贯注地深度阅读有助于帮助大脑形成丰富神经连接的能力,但是现在这种能力基本没用了。我们无法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阅读内容,原本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网上阅读让我们回到了“单纯的信息解码”状态,互联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中“增加的对作出决定和视觉处理的需求,削弱了阅读功效” ,“超文本特征导致认知负荷加重,从而对工作记忆提出了超出读者能力的容量要求”。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多媒体内容,“要求的精力分散,进一步加剧了认知疲劳,从而削弱了学习能力,降低了理解程度”。当网上五花八门的刺激导致大脑过载的时候,人们的学习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当我们给大脑供应思考原料的时候,并非越多越好”。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越多,知识越少。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互联网的悖论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把人类推向各种各样充满悖论的困境,让人们感到异常困惑和无能为力:

  • 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 互联网发出的各种刺激性杂音,成了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 互联网被设计为一个中断系统,旨在分散人注意力......频频被打断会分散我们的思维,削弱我们的记忆力,导致我们紧张、焦虑。我们的连贯思路越复杂,分神造成的损害就越大。”

  • 网上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所形成的洪流,会带来裹挟效应,人们明明知道“新东西经常是一文不值的”,可还是对它充满渴望。

  • 人们对软件提供的外在指导依赖越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身投入得就越少,最终学会的东西也就越少。软件越聪明,用户越愚蠢

  • 存储长期记忆内容并不会抑制脑力,相反还会提高脑力。网络为个人记忆提供便利补充。但是当网络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人类就会面临掏空大脑宝藏的风险。

  • 我们塑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

  • 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但是在多个脑力任务之间跳来跳去,切换成本会更高。

  • 工具“增强”了人体的哪个部分,哪个部分最终就会“麻木”。为了利用技术的力量,我们付出的代价是疏离。疏离是技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了解大脑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互联网的时候,总是会不可自制地沉沦?互联网为什么会对我们的大脑形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对人类的大脑是一个什么样的器官有足够的了解。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大脑,人人都能够感知到大脑的存在,但是对于大脑的发展和运行机制却并不一定足够清楚。大脑是人的身体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大脑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脂肪(60%),重量约1.4千克,占人体体重的2%-3%,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液大约2000升。我们所有的思想、决定和信息处理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经由大脑消耗的能量占体内总能量、氧气和血液的20%。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大脑的质地是固态果冻状的,带有沟回状的纹理,这种构造能够有效增加大脑的面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整个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

关于大脑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可以说大脑是人类最神秘的一个器官,对它的研究和了解也一直没有止步,有关大脑的发展变化及很多功能依然不是很清楚。

正是因为大脑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永远也研究不透的神秘性,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可以把大脑看作一个黑匣子,即里边的东西可能知道一点,但是不可能知道全部。我们只能通过已经掌握的这一点,去推测它的全部。

一些关于大脑的研究成果

本书中提到的一些有关大脑研究的明确结果,列举部分观点如下:

1、人的大脑处于一直都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中。

大脑是一个持续进化的功能,其发展过程很像水泥混凝土从液态凝固成固态的过程,但是并不是固定后就一成不变了。孩童时期的大脑发育最迅速,青少年时期是大脑的一个二次发育时期,到了成年时期,大脑依然是缓慢变化的,老年时期大脑会出现一些退行性的变化。这是一个好消息,也可能是一个坏消息。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大脑,可能会朝着好的方向也有可能朝着不好的方向继续发展。

2、大脑的变化表现为体积和突触变化

大脑在生命中的第一年飞速发育,长成原来大小的两倍。中年以后大脑的实际体积会随时间而逐渐变小。大脑有一个复杂的内在结构,它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大脑突触和神经元联结上。人脑大约有140万亿的脑细胞,突触就是连接脑细胞的神经节点,也叫神经元。信息就是通过突触,从一个脑细胞传递到另一个脑细胞的。当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刺激时,脑细胞间就会形成突触,传递相应的信息。孩子的最佳学习年龄是3~6岁,这时候的孩子大脑的神经活跃,每一秒神经元都在进行连接。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3、大脑的分区。

虽然大脑的整体体积并不大,但是结构非常复杂。所以关于这个核桃形状的器官,人们习惯于通过分区研究它。

最简单的分法是左半脑和右半脑,即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几乎对称但不完全相同的半球,左脑控制身体右侧的肌肉,右脑则负责操控左侧肌肉。我们习惯于称呼左脑为理性脑,右脑为感性脑,因为他们负责或者擅长的领域不同。但其实整个大脑都是一起工作的,并不是艺术家只用右脑就足够了,科学家也不会只依赖他们的左脑。

我们还可以把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体积较大,主要用来应对很多生存性任务(运动、感官、温度和判断,同时还要处理更高难度的操作——解决问题、推理、情感和学习。小脑负责我们的基本行动,例如站立、行走、保持平衡。脑干处理很多不假思索即可完成的过程,例如呼吸和心跳,还传递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帮助吞咽和咳嗽。

科学家也将大脑分成四个脑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每个脑叶处理特定的任务。额叶处理思想、运动和短期记忆,顶叶进行有关触觉和味觉的感官信息处理,枕叶主要处理和储存从眼睛吸收到的信息,颞叶负责记忆储存、嗅觉、味觉和声音。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4、大脑内的特殊结构。

通过对大脑构造的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的很多行为差异各种情绪产生及存在的生理原因。

海马体,通常与记忆和注意力有关,但也有助于运动控制;

杏仁核,与恐惧和焦虑情绪有关;

下丘脑,主要负责调节荷尔蒙和维持“内循环稳定”;

隔核,通过奖励、或强化与快乐和学习有关;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5、大脑用进废退的特征。

大脑具有一种特征叫用进废退。人的大脑在千万年进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例如眼睛对应着一些视神经,当我们去看东西的时候,就不需要调动触觉或者听觉神经,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主要依赖眼睛的,也就是视神经这一块区域。但是如果意外失明了,这时对环境信息的捕捉主要依靠听觉和触,这时候大脑原来不是特别活跃的区域就会被激活。

这一特点也提示我们,其实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很多提升空间,只不过是我们在现阶段已经够用的情况下,就不再花费精力去开发它了。但是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主要是指人的大脑工作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大脑原本就有的一些潜在功能就会被再次激发出来。再比如说你的右手受伤了,如果日常生活中你习惯使用右手的话,现在右手用不了了,就必须开发左手的功能。那么一段时间后,你的右脑中控制左手的能力就会高于常人,这就属于被后天开发出来的大脑能力。

6、大脑敏感度的丧失。

在大脑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敏感度的丧失。书中提到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触摸海参的腮,正常触摸海参的腮,它会很敏感会有收缩,但是如果长期去触摸它,腮就会变得不敏感。过分的强化会丧失了普通的海参所具有的敏感度。大脑虽然用进废退,但是不能使用过度,使用过度就会过犹不及。

7、大脑需要休息。

大脑需要正常的运转,同时也需要适当休息。睡觉是大脑最好的一个休息方式。大脑的运转其实非常消耗能量,虽然我们每天坐在那里不动,例如一天上8个小时的课,但是大脑都在飞快的运转,就像计算机运转一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会感觉非常疲惫。大脑需要的能量有血液、氧气和蛋白质、脂肪等,所以我们的日常饮食,有氧锻炼和规律休息,对大脑而言都非常重要。对大脑而言最好的休息就是放松,睡觉是一种放松,即大脑不用刻意去工作和解决某一个问题;冥想也是,让大脑安静,让大脑放空,关注于当下,也是一种休息的方法。

8、大脑休息时以不同模式工作。

这是大脑独有的一种工作方式。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很多白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会在夜里做梦的时候,发现找到了答案,醒后把这个答案记下来,往往就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睡觉过程中,大脑并没有完全停止工作。

夜晚时间大脑的工作模式跟白天不同,它会把白天吸收的信息进行重组,其实就是重新整理的过程。在整理过程中,会把白天没有关注到的一些信息之间的关莲,在整理过程中凸显出来。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梦中找到答案。大脑在入睡后对知识进行清洗的这个习惯,会让人对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会比清醒的时候更深入,这是大脑的潜意识在进行工作。

梦其实就是我们大脑潜意识工作的一个明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大多数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其实是夜里想要得到东西的展现。

9、大脑印记。

大脑还有一个特征,当外在行为强化到一定程度,就会留下一些不可逆转的印记。这也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事情的印象那么深刻,就是因为当时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对大脑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在大脑中留下了一个印记,它是不容易消失的。书中提到,有学者就提出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技术对大脑的影响就像是水流冲过的沙地留下的印记,只要这个水流长期冲刷,它一定会在大脑留下印记。

技术改变大脑

在了解了大脑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之后,再去看待技术对人类大脑产生的影响,就会更有依据。如果把视野拉长,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都会对人类大脑产生影响。本书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时钟和地图。我们现代人生活中会感觉到时钟和地图是自然而然的一个存在,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但其实在时钟和地图发明之前,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是不精确的。时钟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自然感知。因此,技术和发明会改变了我们的认知,进而改变了我们人类的大脑。

语言、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也一样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在文字发明之前,我们主要是靠语言来传播知识和信息,那个时候我们的听力神经发育得就会比较健全。当文字发明出来之后,语言和信息变成了一种视觉信息,这时候接受信息再也不是依靠听觉而是靠视觉。这个时候默读能力就很重要,我们需要锻炼一目十行的扫读能力,以及在快速阅读当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当纸张和印刷术被发明之后,视觉获取信息的数量变大,我们就需要锻炼出快速甄别信息的能力啊,所以对人的视觉阅读能力的要求就提高了。当互联网出现之后,我们会发现每天都是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所以对人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就要求更高了。

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意愿的表达,我们通过工具扩展我们的力量,控制周围的环境——控制自然,控制时间,控制距离,控制彼此。作者提到,为了利用技术的力量,我们付出的代价是“疏离”,尤其是使用智力技术时,付出的代价尤其高昂,智力工具增强同时也麻痹了我们自然能力中最本质、最人性化的部分,即用于推理、领悟、记忆和情感的能力。

信息处理模式改变大脑

使用互联网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像玩游戏一样锻炼大脑。但是这种密集的简单重复锻炼,一旦成为我们的主要思考模式,就会阻碍我们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当人的信息处理的行为形式发生变化了,人的大脑信息处理模式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在印刷文字时代,我们是沉浸式单线式的深入思考和阅读模式。但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还保持印刷时代的思维模式就显得有些不够用了。所以这个时候一种叫浅薄阅读或者浅阅读的信息获取方式就出现了。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快速的大量阅读,但是我们的阅读是浅的、零散的、即时的和当下的,不够深入。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本书作者就想给大家一个提醒:对于大多数生活事件,这种快速的大量的浅阅读就足够应付了,当普通人把信息作为一种消费的时候,这种浅阅读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些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例如科学研究、前沿发现等等,互联网这种信息处理模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当你的工作领域涉及到一些比较高精尖的范围,需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时候,需要有系统化思考的时候,这种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如何保有自己这种深入思考、系统阅读的能力呢?这就需要保持和互联网等距离和对深入思考的刻意训练。

互联网改变人类的大脑?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后果

作者认为,人类文明不只是互联网所表现出来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也不只是可以简化为二进制代码并上传到互联网的所有内容。人类文明要保持勃勃生机,就必须在每一代人所有成员的头脑当中重建。所以,“记忆外包,文明消亡”,并不是危言耸听。

人之所以为人,最大特点恰恰就是人最不可能计算机化的部分。我们思想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塑造我们记忆和思维的经验,我们具有丰富情感的能力。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丧失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既要积极工作,也要能退隐到静思遐想。关键在于,我们正在丧失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要想避免这种命运,唯一途径就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无畏胆识,拒绝把我们精神活动和智力追求中最“人性化”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智慧”的任务,委派给计算机。

在使用互联网时,每个人都需要时时对自己提问:你到底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

附:本书目录

推荐序一 传媒即思维

推荐序二 挡不住的“浅薄”

序言 看门狗与入房贼:我们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

1 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2 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

3 大脑的工具: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4 我们大脑的力量:从图画的演化说开去

5 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

6 图书依旧: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7 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8 谷歌是上帝还是恶魔

9 记忆哪里去了:做互联网的奴隶还是看客

10 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

后记 计算机的智慧



热门推荐

小米电视最大的买点是什么?小米电视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顶流?

小米电视最大的买点是什么?小米电视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顶流?

17-12 119

游泳教学百度百科宣传推广资料魔板

游泳教学百度百科宣传推广资料魔板

01-06 111

AION Y的续航怎么样?AION Y的售价有优势吗?

AION Y的续航怎么样?AION Y的售价有优势吗?

18-12 113

快速被百度收录的软文平台推荐

快速被百度收录的软文平台推荐

12-04 118

贵溪车站派出所开展“缅怀先烈守初心 夏季整治我先行”主题党日活动

贵溪车站派出所开展“缅怀先烈守初心 夏季整治我先行”主题党日活动

10-08 119
还没有选择中意的媒体?马上创建媒体成为用户
联系客服
18979480970
免费注册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