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社交电商市场概览
东南亚主要的社交电商平台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以印度的meesho为主,给小B提供SaaS服务,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内的云集,同时也提供部分供应链,让他们在Whatsapp、Facebook上卖货,并且提供送货服务。另外一个是印度的Shopsy,由沃尔玛提供供应链和配送,目前也做得比较大,具有一定硬度。
第二种是印尼的Super,它最近完成了五千万美金的融资,目前发展势头不错。主要针对下沉市场提供供应链服务,特别是给印尼的小店主提供大宗贸易,比如米面粮油等快销品。它采用的是一种二级分销,会在当地建立很多的中本仓和中心仓。
关于东南亚社交电商公司的主要模式,第一种是提供一套分销SaaS服务,你可以在Whatsapp、Facebook入驻和卖货;第二种是自营模式,无论是供应链还是配送都由公司自己承担,你直接来卖货。而卖货又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碰货,第二种是不碰货。碰货,就是在你卖了货之后,这个货可以送到你家去,但是最后一公里由你负责,平台不会负责;不碰货,就是你卖货后平台一键代发。
接下来谈一下我本人对印尼、马来和新加坡三个市场的见解。首先,印尼的人口有2.7亿,人均GDP大概是中国的一半,还是全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国家,生活上非常宗教化,其中大概1.4亿的人口集中在首都雅加达。虽然它是个千岛之国,但它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市场。
马来西亚的人口是3300万,人均GDP比中国高一点,消费各方面水平跟中国非常相像。但是东马和西马是隔离的,而且有单独的海关,在东马和西马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要收关税。另外它的种族问题稍微严重一点,经济是以华人为主,政治是以马来人为主,但马来人对华人的限制非常多,华人在那边基本上是二等公民。它的电商市场一年大概十几个亿美金,不是很大,但是也非常值得去做。
新加坡的人口大概是590万,人均GDP是非常高的,接近8万美金。它是一个城市型国家,但是它的常驻居民其实不多,370万左右。这个国家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水平非常高,基本上所有东西都是靠进口。它的电商市场是9亿美金左右,年增长还是挺快的。
三个有待解决的痛点
这三个国家的电商最主要关注三个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
资金流的话,支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东南亚的在线支付占比非常低,而且非常混乱,像新加坡就有十几种在线支付,马来西亚主流的在线支付有三、四种,印尼则更不用说了。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个现金社会,多数还是银行转账、用银行卡信用卡支付。
再说信息流,电商其实是把这些产品进行线上化,也就是在信息展示上进行了升级。在当地从信息流进行用户触达,有很多现成的工具去用,包括TT、Facebook。目前来说,TT在流量里面是最便宜的,使用量非常大,主要用户是偏年轻的群体。但是它也面临问题,即便它在信息的传达上做到了极致,很多人都可以看到这个产品,但却不能买,要么是因为支付,要么是因为物流。
物流的话,东南亚最主流的物流服务商是J&T和ninjava。物流存在的问题就是贵,另外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不够的。时效方面,一线城市还是可以的,但稍微下沉一点的城市,时效的问题就非常大,而且动不动就容易丢件。
说一说当前电商在东南亚可能存在的机会点。东南亚最大的两个电商平台Lazada和Shopee,这两个都是2C的电商平台,基本上占东南亚电商市场的八成。它们主要是服务于有网购能力的用户,网购能力也就是用户自己会网购、有在线支付能力、快递能送得到目的地,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基本上都会去Lazada和Shopee购物。但实际上很多人是不具备网购能力的,所以可以看到Lazada和Shopee的增长正在放缓, Shopee的问题会更加明显。
TT目前在印尼的增长是不错的。它主要通过直播带货来卖低客单价的产品,但是它的天花板是肉眼可见的,因为它瞄准的用户是具备网购能力的人群,相当于是跟Lazada和Shopee抢人。而SHEIN基本上已经退出印尼了,但印尼对于服装的需求还是蛮大的。
在东南亚做电商三个痛点,第一个是流量,可以说如果现在单纯靠投广告,在传统的信息渠道其实是很难做起来的。在东南亚,互联网的渗透率是六成左右,但是流量是比较贵的,单个点击最低2美元起。东南亚付费用户的获客成本非常贵,跟欧美不相上下。
再说到比较头疼的支付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痛点。作为一个现金社会,电子钱包覆盖率非常低,拿新加坡来说,一半的人甚至连银行卡都没有的。我在那边工作的时候,办一张银行卡,从提交资料到拿到实体卡就花了接近十天的时间。所以导致当地的收单平台非常鸡肋,很多人根本用不了,不同国家之间还要去对接一次。
然后是物流板块,它体现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而且很贵。在各国GDP里面,欧美的物流大约占它们整个GDP的6%,中国的话15%左右,东南亚接近20%以上,偏远一点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这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电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配套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2C的快递这一块。
基于以上说的三个痛点,导致大量的人没有被现在的电商所覆盖到,这跟2015年前的中国特别像,如果当时没有微信支付、财富通,拼多多也起不来,大量的下沉人群不知道怎么去网购,他们也无法在线支付。在微信支付,以及申通快递等物流起来了之后就解决了流量、支付和物流的问题,下沉市场也能跟着起来。在东南亚这样的问题会比中国更严重,有大量的人从来没有网购过。
实战案例拆解:级差分销体系
我们当时做的是C端团购,生鲜占一半,其他的是日常用品。订单里面大概有40%来源于小B的代付款,相当是团长代下单的。我们也去做了回访调查,发现一些年纪大的消费者没有在线支付,或者说快递送不到目的地,那么他可以到团长家自提。其实没必要去跟Lazada和Shopee抢用户,毕竟也抢不过它们。既然有大量的下沉市场的人群没有被覆盖到,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机会,而社交电商也是实现这个机会的办法之一。
我们会员的留存基本稳定在40%左右,这个无论是在东南亚还是国内的2C电商里面,都是非常不错的数据。团长的留存基本上稳定在60%。英文的团长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整个留存率比中文团长要高的。
关于我前公司的模式,可以把它理解成国内的社交团购。它有很多种终端,小程序、APP、PC都有,我们还会根据不同的国家做不同版本分开运营。商品是我们自营的,还有自己的仓库和配送,其实就是自营的B2C。
刚开始去实施的时候,团长数量很少,所以我们进行一对一运营,后来是设计了一套分销模式。团长卖货主要是通过WhatsApp和Facebook,所有商品都是今天买次日送,团长也可以自定义送货时间。商品会送到团长家,但最后一公里是由团长去负责。
下面具体讲一下,我亲自操刀设计的级差分销体系。
它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传销,因为如果在当地赤裸裸地搞多级拉人头的话,非常容易涉及到传销,在六级以内是不犯法的,但是要拿牌照。第二个好处是结合了推人和卖货,避免躺赚,在一、二级的所有佣金加起来是11%左右。但也不用拘泥于制度,因为制度是跟着公司的实际情况去走的,而且每个国家也有不同的特点,在东南亚很难一套制度打天下。
一个完整的团长线要怎么做?首先明确团长的定义,我们定义他为KOL的一个小B,他的职责是卖货,而且他要承担物流这个最后一公里,并且需要不断拉人进来,核心是他基于自己的影响力卖货。
其实就是在一个群里销售,也会发文案这些东西,这个跟国内的微信群差不多,其实WhatsApp在用好了之后跟微信的差别不是太大,它也有企业号,叫WhatsApp Business,你可以通过这个去管理你的用户。
一轮启动的第一步是要获取种子团长。当时我们在新加坡,要求团长要建一个50人以上的WhatsApp群组,要拉周围邻居进去,月销售则要求1000新币,如果连续三个月不达标的话,就会关掉团长的权限,但会有一次申请复活的机会。像吉隆坡这样的城市,我们只需要获取50个有效团长就可以了。
合格团长的通过两种方式获取,分别是线上线下BD。线上的话,我们当时在FB和谷歌广告上投了一万多,有200多个团长能开单,但是最后留下来的合格团长大概只有30个左右,所以这部分花多少钱都可以。这个跟我们找KOL带货一样的,但效率会低。
第二种效仿了国内线下的滴滴,我们会去当地的菜市场、小区,用个小车、拿个大喇叭宣传,跟我们几年前在农村看到的卖场是一样的,但会更野。当地人地推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他们爱看热闹,性格更外向,不怕生。
种子团长获取了之后,难点在于运营和裂变。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外来者,这是个特别难的点,因为你不熟悉当地人,当地情况又特别复杂,宗教和语言都会造成运营困难。后来我们总结经验:可以将运营分成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
在数量的维度上,当然是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这个体系去卖货。所以我们把国内的很多电商的玩法拿过去了,在拉人头上效率很高。
质量的维度上的核心是让单个团长卖出更多的货。我们会找商学院平台做差异化培训,包括怎么去分享、怎么去交易、怎么去线下地推。
之后需要邀请那些做得好的人来当导师。当时设立了一个导师制度,让导师来教新团长怎么去选当地人喜欢的产品、怎么去写当地人喜欢的文案,以及如何在群组里吆喝会卖得更好,而且本国的导师只能教本地的团长。
其次是运营,因为无论搞来多少团长、小B、会员,最后还是涉及到日常的运营,不仅要做得细,还要做得踏实。首先是要围绕着团长的成长,团长从零进来,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从何入手。根据这个角度,需要去设计团长的整个成长体系,并且分级安排职责,教他们如何建群、如何激活。当时我们对这个体系拆分得非常细致,细致到一个团长在第一周之内该干几件事情、会得到多少佣金。
当团长度过早期的成长后需要日常卖货。团长每天卖的东西和选品的文案,是要根据不同国家、文化、需求去区分,这个时候就要平台和导师两者共同拆分和完成。
第三个是推荐人,我们还是希望他推荐更多的人进来,根据推荐人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奖励。